电话 * 单位 * 需求 * 提交 政府培训 教育系统 金融系统 企业培训 |
复旦许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人才之基发表时间:2022-11-28 10:00 建设人才强国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人才强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彰显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的需求导向、坚持协同发力的集成导向,做到全链条培养人才、全方位引育人才、全过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人才之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教育、科技、人才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来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作出了科学擘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相关部署要求,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把握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深入洞察,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部署。只有充分认识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才能持续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历史经验看,建设人才强国是重视人才传统的赓续发展。纵观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培养人才都是事关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长远大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从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到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凸显发展优势的人才发展新道路,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从奋斗目标看,建设人才强国是铸就强国伟业的重要基石。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优秀人才的接续奋斗中得以实现。党的二十大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在实现这一光荣历史使命的紧要关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条件汇聚人才、成就人才。 从发展需求看,建设人才强国是实现创新突破的根本驱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三步走”目标。要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短板,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人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加快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大国博弈看,建设人才强国是决战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已成为国际竞争、大国博弈的决定性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各领域颠覆性科学技术和重大产业变革层出不穷,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我国而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围堵和打压,只有把人才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造就和凝聚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不断拓展形成人才资源发展新优势,才能始终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从而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建设人才强国,不仅要把具体战略部署落地落实落细,更重要的是精准准确把握战略实施的鲜明导向和内在规律,努力把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定海神针”,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并明确要求“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具体而言就是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和制度保障,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好人才引领驱动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切实担负起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优秀人才更加紧密地团结地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保驾护航。 坚持“四个面向”的需求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重大问题,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实现科学高水平自立自强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基本原则、核心要点和价值追求。总书记指出: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把建设战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坚持协同发力的集成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教育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关键,人才培养是基础,三者协同互补、系统集成,共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人才更基础。因此,协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好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人才驱动问题。 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着力点 治国安邦,人才为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磅礴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人才事业发展新天地,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链条耕作培养人才的“责任田”。科教兴国的根本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高等教育需要全面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坚定人才培养自信,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厚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沃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加大引育人才的“蓄水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要进一步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续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人才汇聚提供战略支点,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广泛聚合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资源为我所用。要坚持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中国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全球人才的参与,中国也一直在为全球人才提供来得了、待得住、过得好、流得动的“理想栖息地”。只要海外引进人才和国内人才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就能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破除束缚人才的“紧箍咒”。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勇于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水平复合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帮助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创新活力竞相奔涌。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科研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深化人才激励政策改革,为人才争取更多资源,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进一步激发人才自由探索活力和学术生产力,不但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而且要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和市场经济活力,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整体效能,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为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