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育培训网
021-31129781

张晖明: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发表时间:2021-09-09 10:03

加深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一,对解决贫困问题的意义有科学理解和自觉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就难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消除贫困的工作有一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总攻令”,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加以部署推进。

第二,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工作内容有精准安排。

产生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貌、气候、水利、土壤以及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还有人口规模、生产工具使用等因素。

联系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提出了“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方面的精准设计,对贫困对象精准施策、专项施策、组合施策,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这也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第三,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有系统方案。

在具体途径和手段上,提出“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系统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通过与扶贫对象细致、有深度的交流,对扶贫对象进行知识教育和技术辅导,形成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模式,将“扶贫”与“扶知”“扶智”相结合,形成“授人以渔”的工作机制。

第四,对解决贫困问题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多元调度和广泛动员。

比如,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同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奔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力、组织力、凝聚力以及全国人民团结合作的执行力。

第五,不只是关注可支配收入,还对生活质量改善具体内容有全面考虑与落实。

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将导致贫困的原因、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一并加以考虑解决,一步步破解贫困地区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闭塞和落后甩到脑后,开创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对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动态接续的前瞻规划。

其一,根据经济发展大环境逐年提高贫困线的指标标准;

其二,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后,提出对脱贫县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的具体工作要求,从而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其三,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总之,我们立足具体国情、把握减贫规律,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梳理和总结好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页  |  干部培训  |  企业培训   |  银行保险证券  |  教育医疗  |  走进复旦

地址: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31129781    QQ:1620963951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海市委党校